直播“带货“正在成为当下的保险营销新趋势,而与之相伴的合规风险隐患亦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6月28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自6月初以来,包括北京、河北等地在内的多地银保监局相继发布保险直播规范性条例,不仅压实了保险机构主体责任,还再次强调了直播“卖保险”不可越过的返佣红线行为。业内人士分析,随着互联网和保险业的加速融合发展,直播”带货“成新“风口”的当下,保险监管部门对保险直播进行规范可以引导行业更好运用这一创新的营销模式,共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01
严把直播“质量关”
北京银保监局日前对保险短视频、直播的营销活动提出了区分形式、规范主体、管理内容的严格要求,并安排了业内自查自纠和整改工作。
从形式区分上,保险机构应区分互联网保险业务类视频、向线下引流完成促销的知识普及或产品测评类视频,和借助三方软件或者平台的产品说明会类视频应严格区分并遵守相应法律法规;从主体规范上,保险机构的自营网络直播平台、各级分支机构官方和代理人以及合作方等直播主体的责任被进一步明确,以保障信息的公开性、真实性以及合法性等;内容管理上,直播活动相关的保险机构和第三方平台在进行直播营销活动的过程中,要保证描述内容的真实、准确、全面、规范,同时不得出现违规返佣行为。
同时,河北银保监局也要求各保险公司和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对照监管要求,组织开展自媒体保险营销宣传专项治理工作,加大对分支机构及从业人员短视频直播账号和信息发布的审核力度,坚决清理未经报告开设账号和发布内容的行为,严格追究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责任。
“在互联网、自媒体助力保险营销和其他服务的过程中,应当观察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风险,分析成因,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和完善监管政策。”对监管机构的举措,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如是表示。
当前,在直播保险、短视频营销活动中存在大量风险,有的机构混淆线上线下保险业务进行监管套利,有的保险短视频、直播主体不具有合法资质,有的保险短视频、直播内容存在误导宣传——而银保监局相继“立规矩”,正是要针对这些丛生乱象“重拳出击”。
对此,水滴保险商城总经理杨光也直言,部分近期出现的、以销售保险产品为目的的跨界主播,在直播过程中存在对产品夸大或不实的描述,可能会让用户造成误解;同时,一些保险主播在直播过程中,会对同类型的其他产品进行比较,其中会有故意贬低或负面评价其他保险公司、其他保险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违背《保险法》的公平竞争原则。而相关管理文件的出台,可以提高保险直播的门槛,对业务乱象起到很好的规范作用。